您的位置: 城市头条网> 法制 > 法制 >

条子泥湿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四周年 为打造“迁飞鸟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2023-07-08 22:13:13   盐城新闻网


(资料图片)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区域、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东台条子泥湿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四年来,不断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聚力创树鸟类迁飞通道沿线生态保护标杆,为打造“迁飞鸟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2019年7月5日,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举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自然遗产空白。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区域、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东台条子泥湿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四年来,不断探索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聚力创树鸟类迁飞通道沿线生态保护标杆,为打造“迁飞鸟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李东明是一位有着13年观鸟经历的专业鸟调员,经他观察,四年来,条子泥的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而且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喜欢来此越冬度夏长期“定居”。“这四年里,像‘720’高地、一万亩候鸟高潮位栖息地,每次鸟调的时候都有几万只鸟,最高峰的时候有六七万只,四年来鸟的总数呈上扬趋势。尤为可喜的是像小青脚鹬、勺嘴鹬这些珍稀物种喜欢在条子泥度夏了,它们不去繁殖地,就在我们这留住,春迁的时候来了,直到秋迁才会走,说明我们这个地方的生境适合这些度夏的鸟的种群。”李东明对条子泥四年来的变化如数家珍。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有4条途经我国,条子泥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最重要的停歇地、觅食区和中转站。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条子泥湿地主动扛起担当,开展候鸟栖息地保护探索,为迁飞通道沿线20多个国家打样示范,作出表率。聚合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公民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元湿地保护力量,积极探索“政府+科研+公益组织”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国内第一个人工候鸟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被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在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非政府组织论坛上,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四年来,东台沿海保护修复了包括4500亩黑嘴鸥繁殖地在内的1万亩高潮位栖息地,启动了国内第一个在海岸带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川水湾1.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并大规模开展互花米草整治,遏制外来物种对湿地底栖生物群落、鸟类生境的破坏。

从2019年起,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研究中心在条子泥开展湿地底栖生物研究,剖析沙蚕、小虾、贝类等50多种底栖鸟类“食谱”,重点研究这些食物与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极危珍稀物种之间互相耦合的关系。“其实就是食物决定了鸟类数量的多少,所以条子泥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富,也直接反映到了鸻鹬类,也就是以它为食的这种鸟类的种类、数量的丰富,这个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要把它定量化,将研究结果更好地用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

近年来,条子泥一些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屡创新高:“720”高地建好后,濒危物种小青脚鹬在2020年被观测到1150只,最近一次又被观测到1221只,连续三年突破全球预估不足1000只的数量;东方白鹳今年首次记录到121只,为近年最多;卷羽鹈鹕单次记录数66只,今年首次记录到7只在条子泥湿地越冬;火烈鸟连续8年飞抵条子泥湿地越冬,数量由最初的1只增加至11只。

四年来,除了身体力行在湿地生态修复、保护方面作出表率,条子泥通过常年开展“720”高端论坛、组织线上线下专家研讨、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向外输出“条子泥经验”,引领候鸟迁飞通道沿线加强保护协同,弘扬传播“迁飞鸟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为打造候鸟家园作出努力。

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表示,将进一步挖掘“720”保护模式,按照鸟类的不同生境,对水鸟高潮位栖息地的标准进行修订,争取通过省级立项,变成省级的地方保护标准。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推送

联系我们:55 16 53 8@qq.com

网站地图  合作伙伴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京ICP备2021034106号-9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城市资讯网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