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身粉大褂、一只小药箱,一叶小舟,24年来,江苏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的村医吕正红靠着这些装备,为居住在湖区的2000多位渔民送医上门。近千只几乎一样的渔船,她一眼就能分辨出是谁家的船。哪家老人有什么病,哪家孩子发烧了,无论日夜,无论秋冬,她总会划着小船出现在大家最需要的地方。
在村卫生室,为村民开好药,已经是中午时分,吕正红来不及休息,收拾好药箱就匆忙出门。
上船,放下药箱,吕正红熟练地撑起竹篙,向村民张瑞虎的渔船划去。张瑞虎患有高血压,吕正红记挂着他的降压药就要吃完了。
吕正红说:“我掌握他们的作息时间,就利用早中晚他们休息的时间,走访一些老年人,去给他们测血压,交代他们怎么用药。”
虽然不是个熟练的“船把式”,但吕正红就这样划着小船,在洪泽湖上穿行了24年。
“我最远的一次,撑船来回需要一个小时时间。春、秋天和夏天还好一点,不冻手。冬天的时候我们撑船,湖水特别凉,有的时候湖水在篙上面结冰了,手摸上去特别特别凉。”吕正红说。
今年45岁的吕正红,出生在洪泽湖边的一个小渔村里。1999年9月从护理专业毕业后,她就回到家乡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成为一名村医。这是个三面环水的传统渔业村,在渔民上岸政策推行前,2000多名村民有70%常年生活在船上,“就医难”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一些人的小病慢慢拖成了大病。
吕正红告诉记者:“我们的水路在就医的情况下非常不方便,头疼感冒,他们就选择自己扛着不去看,有一些大病才选择去就医。我想着跟他们走近一点,再近一点。”
渔民们上岸就医不方便,吕正红就想着可以“划船送医上门”,自己费点事,村民就方便了。想法是好,可刚开始并不容易。渔船的样子都差不多,经常没法找到有病的村民;在船上生活的人数太多,一开始她也记不住大家的身体状况。
慢慢地,吕正红摸索出了一套办法,“我就用最土最笨的方法,把他们每条船都标上记号,把他们手机号码备注在手机里,而且他们患有什么疾病我都备注下来,这样便于查找,也便于和他们的子女沟通。”
吕正红的通讯录里,有1649人详细地备注了病情、家庭住址、主要家庭成员等信息。
“患有慢性病的居民,我把他们的信息详细地记在手机里,然后通过我下村走访,上他们家看看,给他们讲解一些糖尿病、高血压的危害。”吕正红说。
给村民建健康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日常监测、孕产妇体检、给儿童打预防针、健康教育指导……寒来暑往24年,吕正红每天都在湖里来去,累计接诊35.2万人次,出诊1.45万人次,划船行程4.64万公里。
村民张瑞虎说:“有时候有突发性的疾病,只要打一个电话,吕医生立马就到了。”
然而,村民们并不知道,吕医生也曾是一名重症患者。2018年,吕正红确诊眼部恶性肿瘤,一度痛苦到无法入眠,只能暗自落泪。可不久后,她就又背起药箱、划着小船,继续给乡亲们看病。
她说:“他们住在湖里,好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而且他们路上也比较远,特别是有的老年人不会骑车,答应他们定期地上门服务,让他们放心地去用药。”
在大家的心里,吕正红早已不仅仅是为他们看病的村医,更是暖心的“亲闺女”。村民李绍兰说:“到这里给我们检查特别细致,给我该洗的洗,该用药的用药,就好像女儿那样子照顾我。”
这几年,随着退圩还湖、十年禁捕等政策相继出台,渔民们纷纷“上岸”,吕正红不用划船送医了,可要负责的村民也从一个村变成了三个村。不管是谁,只要一个电话,她就会拎着药箱出现在患者家门口。
吕正红说:“我有责任为湖区百姓服务,为他们的健康着想。我就是把老年人当成我的父母一样看待,作为女儿就是要经常上门关心,关爱他们。”
来源:江苏新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