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符号。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牵涉到千家万户,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盐城大丰和“知青”的渊源颇深,约有12万多名知青曾在这片热土之上,用青春唱响时代大生产的旋律,用双脚踏出奋斗之歌。
近段时间,前来大丰“知青人家”的老知青、知青后代络绎不绝,他们来此追忆当年的青春岁月、感受知青文化。据悉,大丰“知青人家”于今年6月16日落成对外开放,里面陈列着一对老知青用过的乐器、书籍、日记等物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实地探访
“知青人家”活动展室位于盐城市大丰区幸福东大街178号,上下共二层,建筑面积共约70平方米,上下二楼有电梯,室内设有活动、会议、茶座、影音播放、乐器陈列、书籍阅读、照片展示、证彰陈列、会客接待等区域。
走进“知青人家”活动展室,每一件旧物、每一个场景、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让人身临其境,这些已经淡出生活舞台的旧物成了见证知青历史发展的“镜子”。
映入眼帘的还有满满一墙荣誉,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记录着一对老知青携手走过的光辉艺术人生。
“知青人家”是以袁辉、陆美芳这对老三届知青夫妇为主体,以生活题材为背景,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全方位表现一些知青历史和退休后生活的点滴写照,并集研究、收藏、教育、展示、阅览、交流、活动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展室。对于袁辉、陆美芳来说,知青人家存在的意义不止于此。他们说:“‘知青人家’展室同时也是知青们活动的家,新老朋友们娱乐的家,在这里,大家能看到知青前辈们退休后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挥余热和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
袁辉、陆美芳夫妇
一件旧事物,珍藏的是一个年代,记录的是一个老故事,定格的是一段时光,有着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让我们走近袁辉、陆美芳夫妇,聆听他们那些峥嵘岁月中的时光故事。
袁辉、陆美芳分别是1969年、1968插队于大丰金墩公社的知青,1979年双双返城,2002年从各自的岗位上退休。退休之后,他们以共同的文艺爱好活跃在大众视野中,袁辉爱好器乐,对音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造诣,陆美芳是颇具天赋的歌唱爱好者,曾斩获多项高含金量奖项。
他们共同注册创办了大丰区丝韵民歌民乐艺术团和大丰区文化馆民歌民乐艺术团,集大丰优秀艺术人才组建了100多人的艺术团队,倾心地去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积极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传播、交流及公益性演出,活跃和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倡导新风尚,组织和成员多次获得省、市、区的表彰。
▲大丰区丝韵民歌民乐艺术团表演歌舞《母亲是中华》
组建民歌民乐团源于他们对音乐的挚爱。陆美芳说:“民歌民乐是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我们喜欢通过歌声、乐器、舞蹈来演绎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动听的旋律、自然率真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这正是民歌的魅力所在,它展现了人们真实的生活。而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的演奏,总能唤起乡愁记忆,触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今,乐团100多名成员像亲人一样团结友爱,从创作、修改,到排练,再到走上舞台、走进乡村,精心排练打磨每一个作品。
这对颇具才华的夫妇结婚50年,一路风雨冰雪,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如今,他们开始享受幸福的晚年,全心投入到“知青人家”公益事业当中来,用行动为知青们留住当年的青春岁月。
知青精神永续
袁辉告诉记者,知青历史就是一部鲜活、多彩、沉重的史书,人生更是一本最丰富、最直接、最难忘的百科全书,这一代老三届知青经过近70余年岁月的沉淀,回首50多年前青春时期的经历,更多的是冷静和理智。
▲袁辉在追忆攥写知青回忆录
筹建“知青人家”活动展室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袁辉、陆美芳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当谈起筹建的初衷,袁辉、陆美芳饱含希冀地说:“为了能唤起知青们当年插队农村的美好回忆,为了拥有一个知青们可以回顾与展望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让子孙后代能够体会和感受到特殊年代的知青们所铸就的知青精神,在‘知青人家’活动展室的书籍名册中、在影视音频中、在图文照片中......了解到当年知青前辈们用忠诚、青春、热血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弘扬和教育后代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今,这对知青夫妇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知青人家”代代相传,永世留展。
当年的知青们已不再年轻,曾经的美人已迟暮,曾经的少年尽白发,曾经揪扯着亿万人心扉的上山下乡运动也逐渐远去,但这段历史应该被人铭记。因为它是这代人用青春与激情用汗水与泪水,甚至是用鲜血与生命奋力谱写的辉煌篇章。回顾、反思知青经历,不仅是致敬老一辈知青,也是新时代青年成就新篇章的开始。
(来源:大丰区融媒体中心/张汐 编辑/高予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