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草木葱茏,在这夏收夏种的忙碌时节,6月3日—4日,2023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古黄河泛区大会在丰县举行。
秀美的飞龙湖畔,科创中国—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境)专业科技服务团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余人相聚于此,共同探讨生境保护成果,分享乡村振兴经验,助力古黄河泛区加快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会上,丰县特色农产品牛蒡、苹果、梨,入选古黄河泛区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
(相关资料图)
从一场大会看见“绿”的底色
“古黄河泛区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概念,在文字记载的地方志中,这里曾决口、漫溢、泛溢不断。”与会嘉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在主旨演讲中介绍说,近年来,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指引下,古黄河泛区走上“水害”变“水益”的道路。
经过70年的治沙、水利建设,曾经泛滥的黄河故道已然变了模样——绿色长廊串起一座座新城、一个个新村;黄泛沉积深厚的黄土,成为优质地理产品生长的沃土“家园”。
丰县,是黄河泛滥决口入江苏的源头,也是我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建设的起点。
2013年,我市拉开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治理工作的序幕,丰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推进下,先后进行了两轮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治理工作。十年后再看,总面积为381公顷的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宛若镶嵌在这条绿色长廊上的明珠——
乘船从芦苇丛生的河道中穿行,鸟欢鱼跃、舟移景换,岸边杉木葱郁、果香阵阵。十里黄河堤、百里大沙河,千顷荷花荡、万亩梨树园。这是丰县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古黄河泛区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绿色蜕变悄然发生,地理学研究成果不断落地生根,经济发展模式持续更新。
2021年,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启动了“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两年多来,覆盖11个省(区)的17个案例通过开放科学、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案例工程的方式被成功推介,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一国一品’计划评选为‘好实践’案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闯介绍说。
从入选案例看见“质”的提升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嘉宾对‘丰县牛蒡古黄河泛区案例’‘丰县苹果黄河故道(大沙河)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丰县梨古黄河泛区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进行了现场考察并授牌,必将全面提升丰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常家兵说。
在考察位于大沙河果园五分场的盛世梨园时,这里的种植科技收获了嘉宾们的点赞。果园覆草、配方施肥、合理修剪、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一整套的优先技术不仅提高了优质果率,更生产出了无公害产品。
在丰县范楼镇,牛蒡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的同时,综合服务、仓储物流等配套一应俱全,以点带面的产业模式促成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
丰县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十分有利于牛蒡等根茎类农作物和苹果、梨等果树的生长。早在2021年,丰县就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优质地理产品生境认证与推广上开展合作,力争打造丰县农产品“金字名片”。
近年来,丰县更是发挥果园、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挖掘大沙河创业文化、黄河故道文化,组织举办梨花节、苹果节、文化旅游节、丰收节等康养骑行、摄影大赛系列活动。
优质地理产品在不断扩大品牌优势的同时,也助力产业升级、全域旅游等领域不断提质。
从合作共赢看见“新”的未来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丰县一直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聚焦“果、菌、菜、牧”四大特色产业,这里正不断做大产业集群,农业年产值超240亿元。
地理标志农产品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弘扬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构建起“从田园到餐桌”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插上“数字化”翅膀势在必行。
田间全天候监测、远程操控,生产经营有了精细化管理;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数字化应用带动富民增收。丰县也因此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等。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丰县公共数据中心签署“全球变化科学数据出版系统世界数据中心可持续发展应用分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丰县的农业数字化前景,未来可期。
当前,丰县正按照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战略部署,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全县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次大会,丰县牛蒡、丰县苹果、丰县梨入选黄泛区案例,必将提升品牌优势,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合作协议的签订,也有助于丰县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推广。相信丰县一定能够把握机遇,做优、做靓乡村振兴的“丰县新篇章”,不断为黄泛区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丰县新动能”。
(来源:徐州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