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驱车行驶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保滩街道境内,在宇然家庭农场的“百亩果园”里,连片的果树映入眼帘,让人垂涎欲滴,而现场举行的夏日有“梨”亲子活动、大客户团建活动让这里变得热闹非凡。
“你看,这个金果梨江苏省就我们一家有。”宇然家庭农场“农场主”朱倩喜笑颜开,她告诉记者,每年的9月份左右,这里的西梅、红布林、猕猴桃、金果梨等“稀奇”品种陆续成熟,迎来丰收时节,各种采摘、认养活动也轮番上阵。“我们突出以水果为基础,设置了团建拓展、农耕研学、特色餐饮等项目,致力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出一个富有乡村特色、配套设施齐全的田园综合体。去年,实现了300万元的年经营总收入。”
涟水黄河故道边,曾经的贫瘠地,如今挂满了累累硕果,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这几年,我先后向周边群众捐赠了2万余棵西梅,1万余棵车厘子、美囯大杏等果树苗,支持周集等村发展黑玉米种植,邀请网红直播、村‘播’先锋走进田间地头,让更多的群众走上了致富路。”朱倩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保滩街道宇然家庭农场的建设,是涟水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成果的生动写照。涟水境内黄河故道全长78公里,流经保滩、涟城、南集、黄营、唐集、石湖6个镇(街道),是全省重点农业开发片区,也是涟水饮用水源地、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中重点打造的生态经济廊道。早在2003年,涟水县就特别注重黄河故道的开发,组织实施了“三百工程”,即百里林带、百里果园、百里鱼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涟水县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把黄河故道开发作为有力抓手,系统实施水利配套、道路联通、农业开发、土地整治、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扶贫开发“七大工程”,以实施村集体经济“双竞双争”行动为牵引,组织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先锋直播间”,推动黄河故道沿岸的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将黄河故道打造成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十四五”以来,县域段累计实施各类项目444个,完成投资19.85亿元。2022年,故道沿线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587.6万元、村均48.8万元;今年1-7月,村均收入已达58.82万元。
产业是富民之基。涟水县依托黄河故道沿线镇街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科技绿色赋能,大力实施农业园区“三级联创”,结合“两主两优”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推动特色果蔬、优质稻米、规模畜禽等产业发展壮大,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探索生态和产业互促共进发展模式。同时,深入挖掘廊道沿线镇街文化内涵、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农业特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接二连三发展。
翻土整地、定植韭菜苗、收割打捆......这些机械化种植对于黄河故道沿线的涟城街道石庄村韭香园来说“不是梦”,田间小小的韭菜焕发了绿色大生机。
“我们配备了韭菜种植机械设备,从播种、悬耕、收割、打包实现了机械化服务。”韭香园负责人朱礼兵说,不仅是机械化作业,目前石庄村在韭菜种植过程中,已经采用全自动喷淋、水肥一体化供应、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栽培技术,通过测土配方精准调控液体肥料,太阳能诱虫灯捕捉各类害虫,使得韭菜的品质有了大幅度提升。
“现在种植基本上是农机、农艺融合,再加上测土配方、水肥一体等科技方法的使用,使得农业丰产丰收,农民增收致富了。”石庄村村会计许杰说,韭香园现在亩均年产韭菜2万余斤,亩均年产值达到3万余元。项目建成后,带动了周边农户100余人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达3万余元。
对于涟水县南集镇来说,综合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种水稻绝对是个新鲜事。办公室内,技术人员娴熟地进行电脑操作,水稻田里一个个小闸门就自动打开开始运作,大屏幕上反映示范田中苗情长势、土壤墒情、温度湿度等情况的数据指标不时闪烁跳跃。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园区安装上了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只需一台电脑、一个人,即可完成对种植区等场景的监控和管理。
“我们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契机,围绕故道沿线资源禀赋作用和特色优势农业,加快推动故道沿线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带,为带动沿线镇村富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强县建设,冲锋冲刺全国百强县注入强劲动力。”涟水县副县长吉海表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