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期间,在睢宁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和凌城镇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滚滚麦浪中,一场特殊的“高考”也正在举行。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在对徐州推荐的小麦高产攻关田开展实打测产,经过专家组4个多小时的实收测产和闭门计算,各个不同品种小麦测产亩产数据终于出炉:768.8公斤、726.5公斤、744.3公斤、690.2公斤……一派成功的喜悦映红了人们的脸庞。
(资料图)
今年的夏粮生产历经冻害、干热风、连阴雨等逆境影响,仍然取得丰产丰收,徐州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粮食丰收背后的“法宝”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徐州三夏生产一线探寻答案。
良种筑“粮基”
768.8公斤!前不久,新品种徐麦2100(大豆茬)折实亩产768.8公斤创徐州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这一高产品种未来也有望大规模推广。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稳产增收增效的关键内因。徐州着力推进种业振兴,把当家品种牢牢握在手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徐州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更新迭代,秋播重点推广了徐麦33、淮麦33等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一大批高产优质、绿色抗逆、专用特用的“种子选手”为徐州提升粮食产能擦亮种业芯片。
水稻方面,全市水稻优良品种种植以“一湖两河两路”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示范带为整体布局,科学筛选推广粳稻、籼稻优良品种。粳稻品种有金粳818、苏秀867、徐稻10号等,籼稻品种有九优粤禾丝苗、徽两优898等品种。同时徐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加大种子市场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商品种子供种比例,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6%以上。
品种好不好,田间看表现。徐麦33等是推广应用多年的高产稳产品种,每年亩产量稳定超过600公斤,都具有700公斤以上的产量潜力。徐麦33品质较好,更适合稻茬种植。徐麦35市场认可度好,高产又抗灾。
良田要“粮用”
稳产增产的密码,来自耕地。“三夏”大忙,徐州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旱可引水灌溉,汛可排水防涝。”睢宁县桃园镇魏洼村党支部书记杨猛说,“地好、人勤,顺农时,多打粮!”
夯实耕基,筑好粮仓。徐州2022年已建设完成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690万亩,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64个、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9个、高效节水灌溉等示范区7个,亩均增产100公斤……再加上良田“粮用”,一系列耕地保护“组合拳”,全方位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全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贡献更多“徐州力量”。
据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秋播以来,徐州盯牢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常态化开展督导,层层传导压力,将生产任务分解到县区,县区再具体到乡镇,建立种植台账,确保种植任务落实到农户、到田块,力保夏粮生产任务落实落细。同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挖掘种植潜力,扩大秋播面积,实现了应种尽种,为保障夏粮产能再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法促“粮增”
从规模上看,徐州小麦与稻米产业生产规模大。今年夏收小麦面积530.2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70;2023年度水稻面积270万亩,其中粳稻面积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成以上,杂交籼稻约占3.5成。
今年全市把粮食绿色高质增效创建作为指导大面积粮食生产的平台,努力提高创建示范片标准,提升高产创建水平,增强生产技术辐射带动。2023年,在落实好省级水稻高质增效创建示范片任务清单的基础上,全市创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23个,创建面积5.7万亩,平均单产622.05公斤,示范带动小麦大面积平衡增产。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在生产技术上,徐州强化绿色高产高效轻简化和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小麦机械条(匀)播高产栽培等技术,全市小麦机械条(匀)播面积461.27万亩,占比87%。落实了种子包衣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基肥使用做到因土施肥,合理肥料运筹,提高了出苗质量,保证了苗全、苗匀、苗壮,小麦平均亩成穗数42.6万穗、比上年增加0.03万穗,穗粒数29.9粒、比上年增0.3粒。
在水稻高产创建过程中,徐州围绕优质稻米生产,集成整地、播种、育秧、插秧、管理、施肥用药、收获、烘干等各个环节绿色节本高效技术,推广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控减直播稻13万亩、水稻侧深施肥一体化技术、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等技术,高效创建达到明显的示范效果。
“水稻机栽比直播稻效益亩均高出100多元,亩产高出70公斤左右。”丰县农业农村局于修善告诉记者。通过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应用、建立高产攻关等生产引领示范,各地着重解决“优粮优产”,将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徐州在市域层面加快统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作用,不失时机实施“托管服务”模式,持续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致力补齐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短板,有力有效地实现了“三夏”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标签: